药物治疗是一把双刃剑,既存在有益的方面也有着不良的影响。对于药物作用机制以及脱靶谱的研究旨在提升药物的功效并降低副作用。尽管许多药物有着胃肠道副作用,且肠道微生物群本身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然而却很少有研究考虑肠道微生物在这些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近年来发现几种常用的非抗生素药物是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相关,然而相关程度尚不清楚。2018年3月19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一篇研究中,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用1,197种上市药物处理体外培养的40种代表性肠道细菌菌株,并监测了菌株的生长情况。他们发现24%的人类靶向药物(人细胞中具有分子靶点的药物,包含所有治疗类药物)可以在体外至少抑制一种菌株的生长,这些药物富集于某些类别如抗精神病药物。而由于严格的阈值设置以及所选菌株的限制,这个数值可能是被低估的。人类靶向药物对肠道细菌的影响体现在产生类似于抗生素样副作用,这与已有的人类队列研究结果一致。抗生素和人类靶向药物的易感性在细菌种类中相互关联,提示常见的耐药机制。
图1. 上市药物影响代表性人类肠道菌种的系统分析
非抗生素药物促进抗生素耐药性的潜在风险值得进一步探索。许多药物可以影响人类肠道微生物菌群,反过来肠道细菌也可以调节药物的疗效和毒性。新兴的药物-微生物网络可以指导治疗以及药物开发。这篇研究为药物-微生物组的互作研究提供了思路,也为控制副作用和药物再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扩大了人们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理解。当然,在实际应用转化前,该体外研究结果需要在体内进行严格的测试(动物模型、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临床试验)和深入了解其机理。
参考文献:
Extensive impact of non-antibiotic drugs on human gut bacteria. 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5979